相較於經典文學,通俗文學因為其商品化程度較深,所以其擴散性、普遍性及穿透性在一般閱讀大眾相對較高。再者,考量其中所具備的「話題性」及「爭議性」與史實建構及想像虛構,通俗小說在文化上有其一定的影響力。「經典文學」已存在之評論與討論,多少替讀者預設觀點,在話題性上為讀者製造的議題空間較小,相對也限制了閱讀的想像力與再詮釋空間。通俗小說雖不可避免也在閱讀詮釋上被侷限,但其中蘊含的民眾想像力及生命力卻源源不絕。通俗文學對庶民生活在文化的穿透性及影響性在 Raymond Williams 的文化唯物論(cultural materialism)直陳,歷史文化構成的主要力量及面相是來自於
無名的大眾(anonymous people ),文化作為一種生活方式(a whole way of life),其中三種力量:殘存(residue),現出(emergent)及主宰(dominant)相互交
織運作,形成文化網路,而無名大眾在此種文化中與宰制者形成一種既對抗又臣服的關係。而文學藝術正是這兩造可以作為互為折衝(negotiate)的憑藉。雖然Williams 並不認為文學具顛覆既有利益及統治者的能力,然而文學的力量來自不斷釋放其異議的聲音(dissenting voices)的能力,其中通俗文學正是此種展現大眾多元性及生命力。以「達文西密碼」例,說明釋放「多元異議」與「多元聲音」的可能,此種思考方式是一種黑格爾式的反面思維(negative)的邏輯辨證。本篇文章試圖提
出幾個在教學中師生共同的閱讀及思考方向:
1. 性別歧異:基督教中男尊女卑,如何透過滲透的方式扮演庶民文化的重要價值。
2. 符號解碼:如何突破權威的論述及限制,在既有文字符號中找尋新的意義。
3. 文字意義的延伸:如何抽絲剝繭再意義中找尋新的意義。